人类简史

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海外市场迅速扩大,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手段和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具有了内在的动力。另外,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取得重大突破,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使得技术的发展成为可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基础。此外,第二次工业革命所需的自由劳动力也通过农奴制改革、废奴运动等形式得到了满足。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在世界各国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与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发于英国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国,这主要是因为此时这几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致。如在美国,由于巨大的原料宝库、土著和欧洲人的充分资本供应、大量的廉价的移民劳动力、大规模的巨大的国内市场、迅速增长的人口以及不断提高的生活标准,所有这些都让美国人有了大力发展生产技术的有利条件。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出自于科学家和工程师之手,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在这里成为实实在在的论断。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在电力的广泛运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新电讯手段的发明以及化学工业的建立方面。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9世纪30年代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英国科学家焦耳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不久电机在英国和德国相继问世,随即美国的科技人员及时引进了欧洲先进的电学理论和技术成果,并进行了独创性的研究和应用。大发明家爱迪生首先将自激式发电机应用于照明,1879年发明了白炽电灯泡。1882年9月4日,在纽约珍珠街建立起第一座火力发电站,6台“巨象”发电机向85个单位、2300盏电灯供电,开辟了美国第一个电力照明系统,它标志着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电力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成为人们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能源;电力的应用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电力的应用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生产技术及产业结构的变革,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而且加速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造成了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

  电力的广泛应用还促进了电讯事业的发展,电讯事业的发展又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1886年,德国人奥托成功研制了内燃机,随后有了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和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及以柴油为燃料的柴油机,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动力问题。1886年,本茨发明了第一辆汽车,此后美国的汽车登记总数由1900年的8000辆猛增到1929年的2675万辆,平均每4个人就有一辆汽车。在此期间,由于内燃机的发明又先后有了内燃机车、远洋轮船、装甲车、坦克和飞机等。此外内燃机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说: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得更为纵深。科学开始大大地影响工业,大量生产技术得到了改善和应用,如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内燃机等重大发明,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德国由于贡献了许多杰出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而得天独厚,很快超过了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之前,德国已在钢铁、化学和电力工业方面超过了欧洲其他所有国家,而在采煤和纺织工业方面直逼英国,她仅用40年的时间(1871~1913年)就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意大利也抓住机遇并获得了成功;20世纪的美国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成为了世界科学的中心……而当时的中国,在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没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反而用幻想来欺骗自己,拒绝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拒绝改变旧制,尽管1860~1894年的洋务运动启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脚步,但这种工业化是被迫的和被动的,最终的结果导致了被入侵与被蹂躏。

  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深深地影响到了农业领域。由于德国的化学家在化肥的应用方面的贡献,使得无机物如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大增,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造肥料,这无疑提高了粮食产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在美国的发明,弥补了农场规模巨大和缺乏足够农业劳动力的不足……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它更深地卷入世界性的产业革命,并且更加面向国际性市场的事实,标志着仅仅适合于为农业文明提供基础的农业已失去了它的独立性,而仅仅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一种补充。

  工农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也带动了衣、食、住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资料的增长。欧洲人口直线上升,1750年的欧洲人口为1.4亿,1800年为1.88亿,1850年为2.66亿,1900年已达4亿左右;人口增长的压力导致了海外迁移,1900~1910年,每年有100万人迁往美洲、澳洲;工业化也引发了大范围的城市化,由于工厂取代了分散于家庭进行加工的制度,大批的人口涌向工业中心。

  工业革命还导致了贫富的急剧分化,尽管工业革命让西方国家的国民收入显著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同样的收益。“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富人和穷人。”英国后来的首相本杰明·迪斯累利在其著作《西比尔》中如是说。

  在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随后帝国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地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国际体系形成,多极的欧洲社会处于核心地位,其他社会如亚洲、拉丁美洲、非洲则处于边缘地区。西方社会迫使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社会的剥削严重地影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最后被毁灭的几个非西方文明体系已相应感到了西方社会的残暴与无情,沦为西方附庸的事实和受压迫的状况使这些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在极度穷困中对帝国主义的仇恨达到了极点,亚非拉人民纷纷起来反抗,从而导致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