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一名称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由于古印度河的存在,沿河两岸的游牧民有了种植农田的良好条件,这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古印度河流域是南亚文明的滥觞之地,她大约出现在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000年之后。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地理名称,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70多个属国分别属于东、西、南、北、中五天竺,中国西汉称古印度为“身毒”,东汉时叫“天竺”,唐代著名佛教高僧玄奘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始译为印度。
在如今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的印度河右岸,有一座半圆形的佛塔废墟,这里是信德沙漠的边缘,白天黄沙漫天,夜晚黄云笼罩,尽收眼底的只有一望无际的沙砾。多少年来,这里一片荒芜,满目凄凉,一直被当地人称为“死人之丘”。
1922年,印度一些考古学家想在这里的佛塔废墟中找到一些佛教遗物,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惊天的发现。他们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城市和村落的遗址,以后又在其他地区陆续发现了250多处类似文化,其中最大的两座城市,一座叫哈拉巴,一座叫摩亨佐·达罗,两城相距约600千米,遵照以首次发现遗址地点命名的习惯,学者们称这种文明叫哈拉巴文化。这一考古发现,把公认的古印度文明(公元前1000年起源)向前推进了1300年,向世人证明了印度河文明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同样古老而灿烂。
摩亨佐·达罗是公元前2300年前后青铜器时代的一座世界名城,是“青铜时代的曼哈顿”。这个城市的居民是南亚次大陆的叫“达罗毗荼人”的古老居民,他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的民族之一;他们还创造了结构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相当精密的度量衡方法;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而且广泛地和其他各文明民族进行着贸易往来,如在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2300年的废墟中就发现了印度河流域的印章,在波斯的巴林岛上也发现了一些古印度河流域的产品。
当时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均为建在高地上的真正的城市,有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街道,城墙周长约五千米,城里住着三四万居民。这两座古城都分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卫城是城堡区,有防御城墙、护城河、公共建筑等设施,卫城中央的建筑物是一个砖砌的大谷仓,占地几千平方米。谷仓下建有通风管道,这样可以防止谷物发霉。这类通风的谷仓,在人类的考古发现中是仅有的。第一位前来从事挖掘工作的马丁·夏尔惊叹说:“简直就像几千年前从未知世界中搬来的一样。”
城里的街道大部分是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成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最宽的街道宽约10米,下面有排水道,用拱形砖砌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排水系统。街道旁有居住区,可能还有手工业和商业区,因为这里的一些房子的墙上绘着各种装饰性图案,有的图案暗示着房主的职业,有的图案表现出这个行业所崇拜的神灵。另有一些房子比较宽大,可能是专门出售货物的商店。
古城里的建筑物都用火砖——几千年前的人们在印度河边取土和泥,脱坯入窑,然后用火将泥坯烧结成坚硬无比的方砖,学者们专门给这种建筑材料起了这样一个名字——砌成。街道上房屋排列整齐,但大小不等,小的只有两间房,大住宅里面则有大厅和许多间房屋。凡是大的住宅,都有几间房间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侧门通向小巷。在这些住房中间,最突出的是一幢包括许多间大厅和一个储存库的建筑物,它可能就是当时摩亨佐·达罗城的国王或首领居住的地方。由于城内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分化迹象,并设有行政机关、公共仓廪等反映国家职能的机构,因此估计此时已形成国家,但其时的国体、政体不清。
城市是文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古埃及、古巴比伦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古印度的文明程度。古巴比伦的房屋用太阳晒干的泥砖砌盖,古埃及的房屋用石块构建,而且这些地区的平民区的公共设施少得可怜,排水系统或处于初创水平,或者根本就没有。所以有学者认为类似摩亨佐·达罗这样先进发达的城市规划只有一千多年后的古罗马时代才能达到同等的水平!
哈拉巴文化已经有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迄今所知的符号已有五百个,其中一些是发音符号,一些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至今尚处于解读过程中,还没有得出满意的结果。不过,文字的出现本身就说明其文明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可是,哈拉巴文化大约从公元前1750年突然衰落,其中有些地区如摩亨佐·达罗更是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哈拉巴文化从此湮没无闻。人们不知道它衰落的确切原因。印度的史学家根据遗址和遗物提出了种种假说,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地质和生态变化说。这种假说认为印度河床的改造、地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水灾,给古城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另外,河水的泛滥、沙漠的侵害以及海水的消退也会引起生态的巨大变化。《百道梵书》所记载的当洪水毁灭世界之时,只有人类的始祖摩奴一人在神鱼的启示和帮助下造船得救,这也许就是对印度河文明毁灭的一个回忆。
二是外族入侵说。这种假说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城市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摩亨佐·达罗经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后,居民东奔西逃,从此古城荒凉了。同样的,哈拉巴文化区的其他城镇也遭到了或轻或重的破坏。
最近有一种说法认为古文明的衰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王城内部阶级关系紧张所致,同时,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有限,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河流改道,雨量减少,灾害频频,这一切又给了外族入侵的可乘之机,最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因此这种假说认为文明的衰落是个渐进的过程。
最近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一场核战争让这两座古城在瞬间消失殆尽。印度的古代文献《拉马亚那》中有一段就是叙述凄绝惨烈的古代核战争的:“大地所有的元素”形成“本身就散发出火焰”的巨枪,“那绽放出令人畏惧亮光的巨枪一发射,连30万的大军也会在一瞬间消失殆尽”。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也描绘了英雄亚斯瓦达曼向敌人发射的一种“连神都难以抵抗的亚格尼亚武器”:
太阳异动,太空烧成焦黑,散发出异常的热气。战象之群被此种武器的能量焚烧,慌忙从火焰中四处逃匿。水蒸发了,住在水中的生物也被烧焦了。从所有角落射来的箭雨,燃烧着,与凛冽的风一同落下。敌人的士卒们,就像遭到比雷击还要猛烈的武器之火燃烧的树木一样一一倒地。被这种武器焚烧的巨象也纷纷就地倒下,并发出凄惨的哀号。被烧伤的其他大象,则发疯般地四处奔逃,寻找水源。
导致古城消失的最终原因究竟是什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从众多的不断发现和挖掘的核战争的遗迹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出些点什么。哈拉巴文明虽然衰亡了,但这一古代文明的某些因素却保留了下来,她同后来的雅利安文明结合,最终成为了印度文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