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

“米兰敕令”与“先知之城”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它由犹太教脱胎换骨而来。公元元年前后,犹太教内部分化为四个宗派:撒都该派、法利赛派、奋锐党和艾赛尼派,基督教极有可能是由艾赛尼派犹太教发展而来。基督教的创始人是公元1世纪的犹太人耶稣。耶稣在历史上众说纷纭,但下面几点则可以肯定:耶稣是犹太人、生活在公元1世纪初、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曾收12门徒、遭到犹太教上层的嫉妒与迫害,最后以反罗马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在公元一二世纪时,罗马的统治者认为基督教无非是不大讨人喜爱的犹太人的一种教派,因此基督教和犹太教一样遭到罗马统治者的压制。当时的罗马帝国信仰集古希腊和古罗马众多神邸的多神教,因此笃信一神论的基督教显得特别另类。而且早期的基督教徒多是贫苦之人,由于他们具有明显的反抗意识,不与统治阶级合作,因此多次遭到罗马统治者的迫害,如在戴克里先时代,基督教就遭到了自称罗马旧神朱庇特之子的皇帝的疯狂压制。不过间或也有一些皇帝对基督教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使得到3世纪时基督教徒有600多万。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教徒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教义也更趋向于顺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也开始了解基督教。

  君士坦丁大帝执政后,他发现基督教对于信奉“多神”的罗马来说是一种造反和破坏的力量,而在基督教内部却有一股统一的和有组织的力量,耶稣的精神在全罗马帝国甚至在帝国范围以外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由结合的团体契约,它提供了道义上团结一致的惟一希望。于是,君士坦丁大帝在他必须统治的偏见者和追求私利者的巨大混乱之中,看到了这种团结一致的希望,只有这种希望,才能为组织意志提供便利。于是在313年,君士坦丁和东部的奥古斯都李基尼乌斯联合颁布了《米兰敕令》,其内容是:“……我们在此前发布的一些意在敦促大家崇敬诸神的敕令已使许多基督教徒陷于危险和苦难之中,其中许多还丧失了性命,……至今不能参加任何正常的公众宗教活动,为此我们本着一向宽大为怀的宗旨,决定对那些不幸的人格外开恩。……我们希望我们的宽容将会使得基督教徒们在他们所崇拜的神前祷告时勿忘为我们的安全和繁荣、为他们自身以及为共和国祈祷。”

  君士坦丁放开对基督教的限制绝不是为了使它成为正式的国教,但是他制订的法律和其他的政策都有力地促进了它的发展。在君士坦丁统治时期,他颁布法令赐予基督教以诸多特权,如教会有权接受遗产和捐赠,教会神职人员能够豁免赋税和徭役,信奉基督教还成了晋升国家高级职位的一条捷径。他本人还建造了多座知名教堂,如耶路撒冷圣墓教堂等。经君士坦丁之后,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动摇,开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惟我独尊的时代。

  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修更是将基督教正式定为国教,并开始禁止其他宗教进行宗教仪式,基督教开始显现出了“排他”性。392年,以德奥菲罗斯主教为首的基督徒纵火焚烧了塞拉皮斯神庙,30多万件的希腊文手稿毁于一旦;狂热的基督徒在这里还残忍地杀害了古代世界惟一的一位著名的女科学家希帕提娅——亚历山大缪塞昂学园最后一位重要的人物、当地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这段时期是基督教成长的最佳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原有的罗马神庙被拆毁或改成教堂,奥林匹克运动会被取消……罗马帝国终于变成了基督教帝国。从公元6世纪起,基督教开始迫害犹太教,历次十字军东征基督教徒都把犹太人与穆斯林同样视为敌人。

  其后的1000年,基督教逐渐四处传播,迁移中的日耳曼部族在小亚细亚和拜占庭接受了基督教。在北方、东北方和西北方,斯拉夫系统的不同民族也通过拜占庭教会接受基督教。传教、开化和殖民这三种活动往往配合进行,因此,代表较先进文化的传教士往往给许多较后进地区带来重要变化。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基督教受到了严酷的考验:它早期的势力范围巴勒斯坦、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乃至西班牙部分地区已经伊斯兰化;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也受到威胁;俄罗斯沦于蒙古可汗(信奉萨满教)及匈奴金帐汗的统治之下,随之安瓦尔人、匈奴人、蒙古人和土耳其人也先后侵入西方,伊斯兰教得到广泛传播。

  随着古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也同时一分为二,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东西对峙。在西欧文明的重建过程中,罗马主教乘机提高自己的地位。格里高利一世极力扩展罗马主教的权势,西方的主教中惟有他可以称“教皇”,成为西方教会公认的领袖。为与之抗衡,君士坦丁堡主教也在595年自称“普世牧首”(也译作“宗主教”)。双方日益激化的矛盾终于导致了分裂,1054年,遭受了严酷考验的基督教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两大派。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又使基督教产生了新教、安立甘宗、信义宗、归正宗和其他各种教派。19世纪是基督教传播史上的“伟大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基督教被传到世界各地。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出来的,因此在上帝彰显自己的作为时,人必然起决定性的作用。既然人反映上帝的形象,上帝在实践自己的计划时就必然要求人的合作。上帝和人互相紧密依附,可以说上帝和人是互相为了对方的缘故而存在的。根据基督教教义,教会是由上帝选的人组成的末世团体,圣灵浇灌于教会的生命过程中;教会由相信耶稣基督的人们组成,其中既有犹太人也有非犹太人,教会成员都是“新以色列人”,都是上帝的选民;教会是耶稣基督的身体,教会的成员都是建造教会大厦所用的“活石”。

  就在欧洲陷入黑暗的中世纪(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时期的历史,也叫中古史)时,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诞生了。公元7世纪初期,麦加一位商人的遗腹子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这块土地上传播伊斯兰教,很快,伊斯兰教得到了发展壮大,后来教徒人数日众,这引起了以倭马亚家族为核心的麦加统治集团的关注。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他的跟随者被迫迁往雅特里布城(因穆罕默德的到来而改名为麦地那·纳比,意为“先知之城”,简称麦地那)。穆罕默德自麦加迁徙麦地那的那一天也被定为伊斯兰教历的纪元。伊斯兰在阿拉伯语有顺从、和平和安宁之意,这是一个顺从真主安拉、崇尚和平、祈求安宁的宗教。伊斯兰教喜爱的绿色就代表着和平之意,伊斯兰教信徒通称“穆斯林”,意为“驯服者”。伊斯兰教在汉语里曾经有“回教”、“清真教”等称呼。

  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都产生于亚洲西部,具体地说,就是从阿拉伯半岛西北方向的耶路撒冷沿红海向东南至半岛的麦加,南北相距约1500千米的区域内。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共同的“源”,都是出现于西亚盛极一时的古代闪族文化,而后起的希伯来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仅仅是它的“流”。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

  伊斯兰教鼓励人们通过真科学对宇宙、世界进行认识和思考,从而使信仰更加坚固。“学者的墨汁浓于烈士的鲜血”说的就是穆斯林们要努力学习知识,不盲从、不迷信。伊斯兰教主张和平,主张对人应有慈爱之心。按教法规定,每一位有能力的穆斯林都应该向穷苦人伸出援助之手。

  伊斯兰教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派系。逊尼派为主流派别,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中国多信奉逊尼,伊朗和伊拉克等国则信奉什叶派。两派的分别主要在对于穆圣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早在穆罕默德逝世后,围绕继承权的问题,伊斯兰教内部就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并由此引发了伊斯兰教历史上最大一次的分裂,形成了逊尼派和什叶派。此后两大教派的对立斗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这两派之间的教派斗争、政治斗争始终贯穿着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甚至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这两大教派还因教派矛盾爆发过激烈的两伊战争和阿富汗内战。时至今日,尽管这两派间的矛盾尖锐程度已不如20世纪80年代那样会导致直接的热战,但两派间长期积累下来的教派分歧还是始终存在着。

  但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他们都信仰同一部《古兰经》、遵圣训、都是诚信真主独一、承认穆圣是真主派给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并认同真主的全知、全能、无求、永活、无形似、无方位、无如何、无朝向、无体等德行。

  在伊斯兰文明诞生的初期,也曾经有过毁灭古希腊文明的历史。对亚历山大图书馆最后的毁灭就是由伊斯兰教教徒完成的。公元640年,哈里发奥马尔在执政期间,他率回教徒攻占亚历山大城后,下令收缴全城所有的希腊著作予以焚毁。奥马尔还说了一段闻名历史而又愚不可及的话:“这些书的内容或者是《古兰经》中已有了的,那我们就不需要它们,或者是违反《古兰经》的,那我们就不应该去读它们。”所以,全部将它们烧毁……

  穆斯林以传播伊斯兰教的名义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行动——穆斯林圣战,在这场圣战中,阿拉伯民族疾步登上了中世纪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和文化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