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演化经过能人、直立人,在距今30万~20万年前至5万年前出现了直立人的后代——早期智人,然后人类继续演化,大约四五万年前进化成晚期智人,智人继续进化,发展成了现代智人,或称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
1856年8月,在德国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成年男性的颅顶骨和一些四肢骨骼的化石,根据考古学的命名原则它们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的代表。尼安德特人的生存时代为距今20万~3.7万年间。在这以后,尼安德特人的化石开始在西起西班牙和法国、东到伊朗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纬53°线的广大地区被大量发现。不过尼安德特人在3万年前神秘地消失了,那些被陈列在博物馆中眼窝空洞的骷髅,似乎在用无人能懂的语言倾诉着他们曾经的命运。
考古学家根据化石判定,尼安德特人的脑量已达到1300~1700毫升;与直立人相比,头骨比较平滑和圆隆,颅骨厚度减小;面部(从眉脊向下到下齿列部分)向前突出的程度与直立人相似;鼻骨异常前突,显示它们拥有一个像现代欧洲人那么高同时又像现代非洲人那么宽的大鼻子,鼻孔可能更朝向前方。研究结果还显示,尼安德特人可能已经掌握了语言,他们还懂得用火烤鱼吃,尼安德特人还开始有埋葬死者的习俗。尼安德特人创造了被称为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工业,以细小的尖状器和刮削器为代表。
晚期智人的主要代表有生活在三四万年前的法国克罗马农人和生活在距今大约两万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前者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克罗马农山洞,后者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山顶洞人遗址位置正好在北京人遗址的顶部,考古学家们通过推演发现,山顶洞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现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山顶洞人生活在洞穴中的上室(洞穴中靠入口的地方),将死者埋葬在下室(洞穴中靠后的地方)。山顶洞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遗址中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在遗址里还发现了野兔和斑鹿个体的大量骨骼,估计这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
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这些都是以前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人类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会缝纫;而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这里我们再来说说人类的繁衍与婚姻。当人类还处于混沌初开、极其原始的年代时,我们的祖先也许根本就不懂得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把生儿育女看成是上天的安排,是神圣的。人类的婚姻是经由何种形式发展而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做了各种解释,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他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根据不同的亲属称谓还原了不同形式的婚姻形态。
原始群前期的人类保留的猿类体质特征较多,这时人类的婚姻形态属于不分辈分的乱婚时期。在早期智人阶段,他们的婚姻形态有了一定的进步,此时人类的婚姻只在同辈间进行,即“血缘群婚”,在血缘群婚中,婚姻是按照辈分来划分的。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结为夫妻,而祖父母和孙儿之间(如果有这样的幸运者的话,因为那时的人寿命很短,如尼安德特人就很少有活过40岁的)、父母和子女之间则排斥了结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和原始群的杂交乱婚相比,这种婚姻形态无疑是一大进步。在血缘家族内部,“人人生而平等”,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生活资料不易获得,所以这种集团估计只有20~40人。为了寻找食物,整个集团不得不经常过着游荡的生活,因此集团与集团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在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了母系氏族。在这个阶段后期,采集、狩猎和捕鱼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定居的生活,这种情况为不同集团之间的联系(包括婚姻)提供了条件。同时,人类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血亲通婚的害处。于是婚姻形态就从血缘婚转入了普那路亚婚(族外婚)。普那路亚婚制是人类婚姻史上第一种族外婚制,这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然而无可避免的近亲性行为仍然阻碍着进一步的性文明,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仍保留有血缘婚的习惯,兄弟共妻,姐妹共夫。孩子称所有的男人为父亲,称所有的女人为母亲。
在实行普那路亚婚的过程中,由于人的感情的私密性,就决定了他(她)在众多可能的对象中,会有所偏好,有所选择。选择的结果,便多少有了一男一女结成配偶过同居生活的事实,即形成对偶婚。对偶婚不像多偶婚那样无固定的性伙伴,但又不像单偶婚那样有严格而固定的单一性伙伴。对偶婚最初萌发于性关系形成的伴侣。在这种婚姻制下,每个男子在其若干个妻子中,有一个是主妻,反过来说女子也是如此。“对偶婚”制的魅力是如此强大,生命力是如此持久,以至于在中国延续了一万多年还有!今日云南丽江永宁地区的部分纳西族人仍然保持着这种古老的自由婚制。对偶婚以族外群婚作为自己的母体,是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桥梁和媒介。
在上述的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和对偶婚这几种婚姻形态中,由于经常出现孩子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以及父亲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孩子的奇特现象,所以与人类文明阶段相对应的婚姻形式——“以经济条件为基础,而不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终于出现了。这种婚姻形式目前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实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