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早期历史分为史前时期(又称前哈拉巴时期,公元前2300年以前)和印度河文明时期(又称哈拉巴时期)。公元前2300年左右,前哈拉巴文化结束,印度河文明开始。印度河文明是当地居民在特定的环境中的卓越创造,其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2300~公元前1750年,分布在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其面积不小于130万平方千米。
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的后期吠陀时期,印度—雅利安人进入恒河中下游地区,开始使用铁器。部落共同体逐渐过渡到地域性共同体,奴隶制国家开始形成。据佛经记载,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时,印度开始进入列国时代,当时有16个邦国,主要的有摩羯陀、迦尸、拘萨罗、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在难陀王朝统治末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北印度局势十分动荡,这些邦国割据一方,彼此杀戮以争夺更多的土地与人口。在战争中,摩羯陀王国越战越勇、越来越强,经过几百年的厮杀,到了公元前325年,摩羯陀王国的贵族旎陀罗·笈多赶走了马其顿驻军,统一了北印度,征服了恒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帝国,成了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帝国。由于旎陀罗·笈多出生于孔雀宗族,所以此时又称为孔雀王朝。同时由于佛教在此期产生,所以史学上又把这一时期称为“早期佛教时代”。
旎陀罗·笈多晚年因痴迷于大雄创立的耆那教绝食而死,帝国第二代国王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娑罗,此期,惟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这些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仍然拥有大权。公元前273年,频毗娑罗王病逝,为了争夺王位,阿育王兄弟姊妹间展开了残酷的争夺战,阿育王在一些王公大臣的帮助下,成功地夺取了王位。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即位后,他开始通过武力征伐以扩大王朝的版图,典型的一个修罗(人们普遍意识中的修罗来自佛教中的解释,而西方人对修罗的理解就是他们自己宗教中的恶魔),是历史上著名的嗜血君王之一。修罗王四处讨伐,开疆拓土,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等待反抗者的命运除了被征服还是被征服。约公元前262年,在阿育王执政的第八个年头,他开始大举进犯南印度的羯陵伽王国。据铭文记载,羯陵伽王国被征服,其中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伤者更是不计其数。阿育王统一了除迈索尔地区外的印度全境,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阿育王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所震撼,深感痛悔,他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改变统治策略。
政治斗争和王国的兴衰,本质上是短暂而无常的,它们同印度人一贯强调的对人类和宇宙秘密的无止境探索相比,不具备值得记录下来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阿育王在执政期间所留下的刻在岩石和柱子上的文字,让我们明白了阿育王观念的改变和他施政的目标。阿育王在执政期间,把他陈述官方政策和提供指导及建议的诏书刻在广泛散布于印度全境的岩石和柱子上。
根据他刻在岩石上的诏书我们现在可以看出,阿育王在发动征服羯陵伽的战役后,看到他贪图更大权力所造成的大屠杀,并对此深感悲痛,断然放弃进一步扩张以支持他所称的“赢得正义”,他开始追寻正义、赞扬正义、指导维护正义,把正义的胜利看成是一切胜利中最伟大的胜利。所以人们把阿育王前半期称为“暴恶阿育王”,后半期称为“正法阿育王”。阿育王从此转而信仰佛陀的教导,发誓用他的余生以及他的伟大皇权和威望,来传播那些高尚的真理。在他即位后的第17年,他在华氏城(今巴特那)举行第三次佛教结集,国内信教者日众。据传阿育王在位期间,曾建造8万4千座佛塔。阿育王公开派遣佛教使团前往锡兰,后来又派传教士到缅甸和爪哇,使这两个国家几乎完全改信佛教并一直持续至今,同时将佛教作为一门新宗教向东南亚和非洲其他国家推广,并远及斯里兰卡、缅甸、叙利亚和埃及等国。对于佛教来说,阿育王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印度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向外传播,标志着广大东南亚地区诸多国家的印度模式文字、文化的开始,东南亚文明的这一起源特点至今仍然十分明显。
阿育王不仅要传布佛教,而且还要在行政方面树立一个能说服其他地方人仿效正义的榜样——更人道的帝制形式。他宣布,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都是他的孩子,他削弱了旎陀罗·笈多推行的国家控制手段中较严厉的方面,提倡非暴力观念,号召用朝觐代替狩猎……他仍然牢牢地站在政治舞台上,尽管他的精神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帝国,大都不可能长久,孔雀王朝也一样,尽管阿育王在后期推行了宽松的政策。孔雀帝国在约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后,很快就瓦解了,帝国内战频仍,尽管后几位统治者仍定都于原都城华氏城,继续保留着孔雀之名。在这个普遍的政治空位期内,最稳定的是印度次大陆的南端地区,阿育王未曾征服的一些王国这时期仍然存在。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最后一位国王被手下人杀害。公元前185年,孔雀王朝灭亡,继之而起的是巽伽王朝。到约公元前180年,印度又回复到更常见的地区性独立王国的分治局面之中。月氏人、贵霜人等外族相继侵入北印度,但是都没能建立起巩固的统治。在南印度,畔地亚、哲罗、朱罗三国鼎立对峙。北印度的笈多王朝(320~540年)开始了印度的古典时期,经济与文化空前繁荣。笈多王朝后期,匈奴入侵,在北印度建立了统治。606年,戒日王统一了北印度,中国高僧玄奘访问了戒日王的国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即是以这段史实为原型而展开的。
到了14世纪后期,和蒙古人有血缘关系的突厥人帖木尔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北部的中亚细亚一带起兵,建立起了强大的帖木尔帝国,不久,帖木尔的第六代子孙巴布尔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尔帝国。遵循一般帝国的发展规律,莫卧尔帝国先是极盛,接着转入衰落,最终沦为大不列颠帝国的一个小小公司,然后被一脚踢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