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东征因基督教教会授予每位战士一个十字架而得名,它是西欧封建领主、意大利大商人和罗马教会为了宗教理想而对地中海东岸地区发动的战争。它的最终命运也和其他的宗教战争一样,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别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最终沦为残酷的玩笑,成了一场带有侵略性质的军事远征闹剧。美国人菲利普·拉尔夫指出,宗教是十字军东征的主要动机,而且在因此煽动起来的宗教狂热之中许多犹太人和穆斯林被无辜地杀害。
在11世纪的中夜时分,闹哄哄的近东地区总算基本上安定了下来,此时强大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之间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通往圣城耶路撒冷的道路是开放而安全的,圣城虽然掌握在穆斯林手中,但它既是基督教的圣地,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无数朝圣的游客纷至沓来。然而不久,塞尔柱土耳其人打破了这种平衡,因为他们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于公元1071年在小亚细亚击败拜占庭帝国的军队,突破了小亚细亚的沿托罗斯山脉的传统边界——保护了罗马与拜占庭1400年的边界,从此朝圣的人们沿途倍受土耳其人的骚扰。在这种情况下,拜占庭帝国皇帝亚力克修斯·康姆尼纽斯不得不向教皇和西方教会求救,希望他们能够给予军事援助,打败这些异教敌人。
此时,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城市崛起,已有的财富已不能满足封建主贪婪的欲望,他们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财富,扩充政治、经济势力;许多不是长子的贵族“光蛋骑士”则热衷于在掠夺性的战争中发财;许多受压迫的贫民也幻想到外面的世界寻找土地和自由,以期摆脱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欧洲教会最高统治者罗马天主教会企图建立“世界教会”,以确立教皇的无上权威……所有这些动因都促使西欧人把目光转向了地中海东岸国家。当拜占庭帝国皇帝亚力克修斯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时,早已垂涎于东方财富的西欧教俗两界,以驱逐塞尔柱土耳其人、收复圣地为目标,以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地(耶路撒冷)为口号,开始了十字军东侵。
1095年11月27日,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莱蒙召开宗教会议发表演说,“千万不可迟疑,你们当救援住在东方国家里的兄弟……”煽动宗教狂热情绪,号召基督教国家抵抗蛮族土耳其人的入侵,十字军东征由此展开。第一次真正的十字军东征始于1096年秋天,这次的十字军主要由意大利和法国的骑兵与步兵组成,还有不少狂热的群众自发参加。1097年,十字军到达了通往耶路撒冷的门户——安提亚,由于安提亚城池坚固,所以这场围城战一直持续了8个月,后来在奸细的出卖下,十字军才最终攻陷了安提亚。同年7月15日,十字军终于攻占了圣城耶路撒冷,他们在所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安提亚公国、的黎波里公国和伊德萨公国,这次十字军东征是所有十字军东征中惟一取得胜利的一次东征。十字军还在城内进行了血腥屠杀,在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一万多名无辜的平民男女老幼全部被杀死,鲜血流成了小河。十字军的横征暴敛,导致这些公国人民不断起义,政权动荡不定。
1144年,土耳其人从基督教徒手中夺回了伊德萨公国,面对这种情况,西方国家再次酝酿十字军东征。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组织起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然而他们在小亚细亚和大马士革附近遭到惨败,领军的国王们只得灰溜溜地回到欧洲,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顽强的穆斯林不断蚕食着基督教徒留下的各个要塞,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攻下了耶路撒冷,于是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与英王理查一世(即狮心理查)于1189年发动第三次东征。在第三次东征中,法王和英王不合,结果一气之下撤军回国,没能如伏尔泰所说:他原本就不应离开他的国家,如今即使要离去也应该在取得更大荣誉之后再走。而德皇在渡河时不慎淹死,尽管独当一面的理查一世于1191年攻下了阿卡城,但是他一直没能攻下耶路撒冷,最后和萨拉丁订下休战3年的协议,确保基督教的朝圣者可以自由前往耶路撒冷。然而狮心理查在回国途中被奥地利公爵绑架,英国最终不得已以15万马克的赎金把他赎回。第三次东征也近乎无功而返。
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了第四次东征,本来东征计划是乘坐威尼斯船只去进攻埃及,但在威尼斯商人的怂恿与利诱下,十字军的进攻矛头指向了信奉同一宗教的、和威尼斯商人作对的达尔马提亚地区的撒拉城。这批欧洲骑士毫不留情地进攻和抢劫了信奉同一个“十字”的国家,早已忘记了收复“圣地”的圣谕,暴露出他们所谓的征讨异教徒不过是侵略的口实而已。1204年,他们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在巴尔干的大部地区,建立起“拉丁帝国”,拜占庭帝国则从此一蹶不振,帝国近千年的文化艺术珍品遭到彻底的抢劫和破坏。
后来,由于十字军无法夺回耶路撒冷,于是他们把第五次(1217~1221年)、第六次(1228~1229年)和第七次(1248~1254年)东征的目标转向了埃及,因为那里是穆斯林势力的一个重要基地。公元1219年,他们攻下了米艾塔,埃及建议恢复旧时的耶路撒冷王国以换取被攻占的米艾塔,但指挥这次东征的教皇特使却不接受这项建议。1221年,进攻开罗的十字军被击溃,第五次东征失败。1229年2月11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与伊斯兰国家卡米尔苏丹签订《雅法协议》,腓特烈二世以耶路撒冷国王身份取得耶路撒冷,基督教国家重获圣城。但这次东征在西方国家却引起公愤,因为在东征前,腓特烈二世已被教皇开除教籍了。1244年,基督教国家再次丧失耶路撒冷。1249年,法王路易九世率军攻入埃及,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1270年7月,路易九世发起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打算与北非的突尼斯结盟攻打埃及,进而进攻巴勒斯坦,夺回圣城。然而突尼斯却不愿与路易九世结盟,于是战争的矛头调转了方向,路易九世转而攻打突尼斯,基督教徒出现了自相残杀的局面。后来,路易九世病死于军中,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结束。
1291年,基督教徒在东方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卡城被穆斯林攻克,标志着持续了差不多二百年的十字军东征终于结束。由于装备上的差异,持刀、斧、长矛、短剑的十字军自然不是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轻骑兵的对手。“……在十字军远征期间,当西方的‘重装’骑士将战场移到东方敌人的国土上时,便开始打败仗,在大多数场合都遭到覆灭。”有人这样说。
从1096年到1291年这近两百年间,至少出现过上面八次十字军东征,如果把儿童十字军和其他较小的十字军活动计算在内,则最少有11次,动用的总兵力不下三四百万。断断续续进行的十字军东征战不仅给近东地中海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西欧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农民被编入十字军后,一路上受冻、挨饿、生病、阵亡,还有不少人被抓去卖为奴隶,成千上万的农民就这样惨死他乡。在十字军东征中,欧洲的骑士、封建领主和教会教皇却大发横财。
不过,给当时人民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的十字军却在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正面地改变了西方的历史命运,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在政治上,十字军东征加速了西方封建制度的崩溃。十字军的堕落,使欧洲人开始对罗马教廷失去信心;许多诸侯和骑士在战争中客死他乡,也削弱了这些封建势力。在经济上,十字军东征打开了东西方的商路,促进了地中海沿岸一些新兴城市的贸易繁荣。十字军把东罗马帝国的货币制度和阿拉伯人的商业概念(如支票、信用状、股份公司组织)带回西欧,为欧洲日后发展资本主义铺平了道路。在文化上,十字军东征让当时落后的西欧人民接触和吸收了较发达的东罗马帝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现在英文中的零、风险等词汇就是从阿拉伯文字演变过来的。十字军东征让世界文明开始加速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孤立状态,亚洲和非洲成为相互联系的通道,各民族之间开始大规模地交往;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扩大至海洋,空间拓展通道也开始增多。
十字军东征还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如西方人开始学会制造燃烧剂、火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针;海军也有新的发展,摇桨战船开始为帆船取代;轻骑兵的地位与作用得到提高与重视等。如果没有十字军东征,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西方文明,我们的世界可能会大不相同。
十字军东征作为西欧国家共同的对外宗教战争,增强了西欧世界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罗马教皇身为东征的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在当时大大提高了自己在道德和精神上的感召力及其一统的权威,基督教会的权势因此达到了鼎盛。“基督教会通过宗教信仰,通过它的宗教组织系统把当时那个分崩离析的西欧联结在一起,这种状况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西欧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速了欧洲文化的认同过程,为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十字军远征持续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后世史家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失败还更坏些。”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