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一样,都是人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的思考,然而佛教展示的不是宇宙的生成变化诸如世界是永恒的,世界不是永恒的;或者世界是有限的,世界是无限的;我是谁,我因何为我;等等。佛教阐述的是苦的轮回规律,一个人即使自杀也不能将生命泯灭掉,只能在轮回中得到新的苦与死,惟有解脱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若想获得解脱,就需要觉悟,觉悟需要通过禅定而达到,而禅定只能通过正确的生活方式(慈、悲、喜、舍)获得。
佛陀不是人格的神,也不是所谓创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他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佛陀降生于公元前560年,灭度于公元前480年。佛陀的出生地位于今尼泊尔境内的毕拍罗婆,当时的国家名为迦毗罗卫。与迦毗罗卫城邦邻近的,以中印度拘萨罗国的国力最强大,到了佛陀的晚年,迦毗罗卫即被它征服,后来东方的摩羯陀国打败了拘萨罗国,建立了更强大的帝国。
迦毗罗卫这个王国的居民是强大的雅利安人,在种族上被称为释迦族,根据《佛本行集经》中的记述,释迦族是雅利安人的刹帝利阶级,是甘蔗王的后裔,甘蔗王族则是古仙人瞿昙(又译作乔达多)的后裔,所以释迦族又以瞿昙或乔达多为氏。这个由释迦族组成的小国家,背后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雨量丰富,却少有洪灾,农作物相当富饶,盛产稻米;在其南方,又和恒河流域的大平原相接,气候宜人。看来,出产圣人圣物的地方环境就是不一样,这点在世界上各地人们的口头相传中都是一样的。不过,有人怀疑释迦族不是纯粹的雅利安人,甚至有人说他们是蒙古西藏血统的黄种人。
佛陀的父亲名叫净饭王(意为纯净的稻米),他的父亲另有三位兄弟,分别叫做白饭、斛饭和甘露饭。兄弟四人,均用饭(原意为稻米)命名,是很有趣的事,原因是当时的印度盛产稻米,米饭是非常美味的食物。佛陀的母亲是摩诃摩耶(意为伟大的摩耶),但在佛陀降生一周后去世了。佛陀是在其姨母及父王的照顾下长大的,不过,当他没有出家之前,大家都称他为悉达多太子。
悉达多太子在王宫中常常一个人在月桂树下冥思苦想,这每每让净饭王想起先知阿氏陀仙“登上智慧之船,他将拯救世界”这句话。为了防止儿子出走以“拯救世界”,净饭王决定用女色、醇酒和音乐来让太子安心呆在王宫以继承王位,净饭王为他娶了一位非常漂亮的妻子耶输陀罗。传说太子见到耶输陀罗时,“心中的阴云一扫而空”。当然,太子难免这种人性的要求,但他认为这种快乐不是长久满足的人生。从表面上看,太子有时候也会浮现出微笑,而他的内心深处却是益感空虚和孤独,“他的神思总像鸽子离巢那样飞去”。
在呆在皇宫的日子里,悉达多太子曾多次出游,他目睹了步履艰难的老人,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忧郁;见到无药可救的病人,心生怜悯,心自忧惧;看到冰冷僵硬的尸体,有感于心,惶恐苦闷。终觉自己也将老迈、生病乃至死亡。后来,他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下定决心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之苦。
在拒绝了父亲与妻子的挽留后,乔达多出家了。他开始接受老师传授给他的瑜伽苦修训练,曾在菩提树下修习禅定,整整七天七夜,冥思苦想宇宙之诸般真相:苦是什么,如何消除它;真我与假我;不论世俗的纵欲与享受,还是苦行者的磨难,都不是生命的正道……他所发现的是正道也即解脱之道。他确信,世界有着自己的进程,走着必然的轮回之路。在这之中盲目、无知的众生,不停地随轮回而流转……
在菩提树下开悟后,乔达多为实现自己拯救苍生的愿望准备下山传道。在路上,他遇到一位婆罗门僧侣。两人交谈之后,婆罗门僧侣感喟地说“你是释迦牟尼(‘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也即‘释迦族的圣人’之意)啊”。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基本教义后,接着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释迦牟尼80岁时,一日到了拘萨罗国城外娑罗双树林间,这地方四面各有两株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释迦牟尼在河中洗澡后,在绳床上头北面西、右胁着席、叠足安卧,中夜之时,他对弟子说完最后的遗教,安详圆寂。释迦牟尼灭度后,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们无不泫然流涕,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其遗容,缅怀其功德。七日后,由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葬礼,在拘萨罗国城天冠寺举火焚化。薪尽火灭,摩诃迦叶取出舍利(高僧遗体焚烧后留下的珠状物),分为八份,用净器装盛,分送八国造塔供养。
佛教是一个智信的宗教,举凡业力、因果、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各种教义,都是为了开启众生的智能,帮助众生认识人生实相,进而解决烦恼痛苦,获得解脱自在。佛教创立不久即在世界各地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空前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朝时随着玄奘西游,中国对佛教的研究更进一步,然后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唐朝时期,日本把中国当成佛教的母国。
佛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余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佛教之所以能为印度以外地区的人们所接受,与其说是因为僧人尽心竭力地从事传教活动,倒不如说是由于爱好和平的旅行者和移民使印度文化逐渐传播开来的缘故。佛教的传播不是倚仗武力,而是凭借其教义和仪式的吸引力。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佛教是历史上惟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